【观点】任正非卖掉荣耀:你需要看懂5个商业逻辑

发布日期: 2020-11-18  来源: wblsycpzzjd.com
2020年11月17日 ,华为出售荣耀 ,接盘方为深圳市智信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这是一次彻底的全面收购 ,出售完成后 ,华为不再持有荣耀任何股份。
任正非卖掉荣耀:你需要看懂5个商业逻辑
1.华为壮士断腕 ,意在进行产业自救与资本化操作 。
2.不必为华为扼腕叹息 ,任正非还是那个任正非 ,华为出售荣耀 ,是一场手机业务的战略收缩 。
3.韬光养晦 ,华为正在酝酿一盘更大的棋 。
一 、大买方何方来历?
从持股结构看 ,接盘方是地方政府主导牵头,加上供应链伙伴 ,共涉及30多家荣耀代理商 、经销商 。
深圳市智信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成立于2020年9月27日 ,注册资本1亿元 。其中 ,深圳国资委全资控股的深圳智慧城市科技发展集团持股98.6% ,深圳国资协同发展私募基金合伙企业持股1.4% 。可以说这次收购是由地方政府主导牵头,供应链伙伴共同参与的收购行动 。
该公司由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发展集团与30余家荣耀代理商 、经销商共同投资设立 ,包括天音通信有限公司 、苏宁易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顺电实业有限公司、深圳冀顺通投资有限公司等 。股东来源跨越多地 。
此前 ,市场上一度传出荣耀要出售给神州数码的消息 ,神州数码应声大涨 ,而此次荣耀去向落槌 ,神州数码的跌停还回了此前的虚涨 。
华为终究没有和联想系合流。还记得此前 ,联想与华为的贸工技、技工贸之争吗 ?
而如今 ,寒风凛冽 ,不同路线差异的公司 ,都要面临来自外界的极大不确定性环境的挑战 。
任正非卖掉荣耀:你需要看懂5个商业逻辑
二 、华为此次出售 ,为何有代理商、经销商接盘 ?
一个基本判断是 ,此次华为出售荣耀,更像是一次特殊时期的壮士断腕与韬光养晦 。
为什么这么说 ?
荣耀之前在智能手机领域取得不错的成绩 。2019年 ,华为(含荣耀)智能手机发货量超过2.4亿台 ,同比增长超过16% ,其中5G手机发货量超过690万台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IDC和Strategy Analytics的报告分别显示 ,2019年华为(含荣耀)智能手机市场份额达到17.6%,稳居全球前二;5G手机市场份额全球第一 。 在年报中 ,华为消费者业务也同比增长了34% ,消费者业务贡献了华为收入的一半以上 。
任正非卖掉荣耀:你需要看懂5个商业逻辑
来源:华为2019年年报
荣耀主打年轻人 ,也是华为消费级产品里的拳头产品 ,尤其在年轻人用户中口碑一直不错 ,主打性价比 ,与小米 、OPPO 、vivo等国产手机并列,整体上可以称得上优等生 。
公司的出售资产背后的战略意图无非三类 ,一类是不好的资产 ,出售可以甩包袱;另一类是优良资产 ,出售则难免有难言之隐 ,比如为了回笼资金 ;还有一类资产则相对处于中间状态 ,虽然优质,但是受经济周期 、外部环境等影响,一定时期内难以实现高利润 、高增长,为了集团整体战略 ,则牺牲掉这样的业务,盘活全局 。
优等生在这个寒冬遭遇卖身 ,成为华为大的战略的一部分 。
任正非卖掉荣耀:你需要看懂5个商业逻辑
三 、为何卖掉优等生 ?
要厘清这个问题 ,有必要复习一下近一年多来华为荣耀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大考下的价值链要素抉择:
任正非卖掉荣耀:你需要看懂5个商业逻辑
苹果手机让智能手机开始普及,但是并不是人人都能买得起苹果手机 。过去 ,大量的下沉市场的需求被华强北所满足 ,导致山寨机泛滥 。随着小米红米手机等让苹果之外的中低端需求得到满足 ,华为手机也紧随其后,荣耀一出生就非常互联网化 ,用各种互联网化的营销方式打入年轻人阵地 ,逐渐从中低端走向质优价优。
一台手机的生产成本中,通常芯片占总成本20%左右 。但如果是进口高端芯片 ,加上整机价格不贵 ,那么芯片则可能占到手机成本的60%之多 ,芯片在手机成本杀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
虽然长期以来 ,华为一直没有放弃自研芯片,这也是让华为能够赢得国内市场 ,走向海外的杀手锏 。
但是设计能力并不等于生产能力 ,生产芯片 ,以及芯片产业全链条的进化 ,需要依托一个巨大的产业链条 ,这个链条甚至是跨国的 ,这让华为面临跨国围剿时很难短期全面突围 。
逆全球化的风波来袭 ,没有一粒沙可以置身事外 。
2019年5月 ,美国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 ,8月美国制裁升级 ,对华为采取了“极限施压”政策 。
极限施压就意味着对芯片产业链的全面封锁 。
华为此前一直低调自研麒麟芯片 ,这个项目在华为内部雪藏多年 ,麒麟芯片苦役实现自主设计 ,但芯片生产无比复杂 ,离不开全产业链的环环相扣 。在极限卡脖子的压力之下,量产遥遥无期 。
无疑 ,芯片封锁让接下来的芯片量产以及成本压缩难上加难 ,至少在短期内 ,荣耀如果脱离华为母体 ,荣耀不仅可以在芯片采购上获得更大自由度 ,也可能进行品牌升级,走中高端路线 ,这样让荣耀有望走出更好的未来。
任正非卖掉荣耀:你需要看懂5个商业逻辑
华为如此处理荣耀 ,也是应了现金为王 ,晴天修屋顶的忠告 。一旦遭遇产业链薄利,叠加外部疫情影响,大厂华为也有亟待现金流回血的时刻 。大厂尚且如此 ,何况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 ?
此番出售给供应链上的经销商、代理商 ,也意味着荣耀手机的利润会直接让利给下游。
唇亡齿寒,唯有共度寒冬 。
四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
出售相关业务 ,并不等于永久放弃 。
华为卖掉荣耀 ,对于母体手机业务来说 ,更像是一次短暂应激的战略型收缩 ,不过为集团更大的战略版图赢来现金流和时间;对于荣耀来说 ,走向体外,也不失为拥抱更大商业市场的机会 。
在老华为的记忆中 ,这不是华为第一次经历困难时期,也不是华为第一次出售资产 。
历史惊人相似。
此番华为出售荣耀 ,让人想起了14年前 ,华为出售H3C(华三) ,这件事情意义之深远 ,最明显的标志在于 ,形成了当今企业网市场的三巨头格局:思科 、华为 、(新)华三 。
2003年思科向美国法院起诉华为 ,为了迎战 ,华为找到了思科的老对手3com 。
敌人的敌人是朋友 ,2003年3月 ,3com和华为结合 ,成立合资公司 。
后面的几年里 ,华为与3com形成统一战线应对共同的敌人思科 。
2007年4月 ,Huawei3com正式更名为H3C(华三) 。华为也陆续将持有股份全部卖给华三 。后续华三面临经营困难,华为一度希望回购 ,不过未能成行 。
幸运的是 ,华三后来被卖给惠普 、紫光 ,在企业网市场杀出了一条路 。形成了今天企业网市场思科 、华三 、华为三足鼎立的格局 ,相关行业认证,也是以这三家公司的认证为标杆 。
华为此番卖掉荣耀 ,对于手机业务而言 ,除了华为手机主品牌 ,也不排除择机华为再孵化新品牌的可能 ,也不排除未来某天 ,华为再次回购荣耀。
此次收购价为400亿美元 ,约合人民币2621亿元 。高于此前市场上的1000亿人民币的传言 。
不过也有人认为 ,这次400亿美元的收购价格与荣耀的出货量和收入相比 ,并不算高 。
华为年报中未单独披露荣耀利润情况 ,不过此前有知情人士透露 ,荣耀去年利润为60亿元 。
如果按照60亿利润计算 ,那么此次400亿美元的售价 ,则给出了荣耀43倍PE。而目前在港上市的小米 ,市值5800多亿港币 ,静态市盈率52倍(截止2020年11月17日收盘) 。
对华为而言 ,比出售价格更重要的是 ,保全了荣耀的火种 。
五、韬光养晦未可知
此次接盘荣耀的公司中 ,股东有不少来自国家队。
从股权处理上 ,华为荣耀直接打包出售给深圳市智信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穿透该公司的股权结构会发现 ,除了下游供应商 、代理商 ,深圳市国资委等国家队在列 。
2016年 ,华为手机的目标曾经一度被传为5年内超越三星苹果 。同年4月 ,华为轮值CEO徐直军更正说 ,5年内超越苹果 、三星指的是在中国市场 。
对于华为而言 ,以往凭借荣耀的加持 ,华为在手机上份额不断提升 。
此次出售荣耀 ,对华为而言,除了断臂自救 ,韬光养晦也未可知 。
任正非卖掉荣耀:你需要看懂5个商业逻辑
2018年初,华为总裁办1号文件中 ,任正非用比较多的篇幅首次对荣耀定性:华为品牌走向高端,荣耀面向年轻人市场 ,形成 “双犄角” ,各自应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和市场 。支持荣耀用轻资产的方法去辐射海外 ,尽快在海外把荣耀的模式构建起来 。
在任正非眼里 ,华为“就是‘喜马拉雅山’北坡团队 。”
但同时 ,彼时其实也有更为激进的声音——独立出去 。
从体内孵化到体外独立 ,当年联想ZUK手机也是选择了这样的路线 。这背后体现的一个思路或许是大公司业务发展到一定体量后 ,需要孵化更多的独立品类来激发更多活力 。
注册信誉最好的网投平台咨询 营销顾问认为 ,荣耀只是换了一个阵地 ,重新出发 ,去攀登“喜马拉雅”的巅峰 。任正非还是那个任正非 ,只不过 ,这一次 ,他眼中的登山队不再从北坡攀登。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互联网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m www